小天星董事長黃春堯接受采訪,分享創業歷程與心得
從1980年至今,黃春堯踏入社會30多年,創辦企業20余載。如今,他的小天星公司已成長為集研發、生產、內外貿于一體的知名企業,為陽江五金塑料制品業增添了一張亮麗名片。
近年來,在外需、成本、匯率、退稅率、技術壁壘等重重因素擠壓下,越來越多的同類企業遭遇成長的煩惱,而黃春堯和他的小天星卻漸入佳境。他的創業歷程與心得,能給行內行外的人怎樣的啟示?
談行業
做專做精,小產品大市場
記者:目前出口不振,“小天星”卻逆勢擴張,你認為國外五金塑料制品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嗎?
黃春堯:我認為這類產品的外需已接近“天花板”了。
去歐洲,我看到很多被迫曬太陽的人,加上主權債務危機,那邊是政府和百姓都沒有購買力。另外,他們想回頭再搞傳統產業,還是很有基礎的,所以要對我們的產品大搞技術貿易壁壘。
在美國,向我采購產品的幾個公司原本就是開廠的,早兩年奧巴馬就提出“出口倍增”戰略,加上失業率高企,對我們的產品需求也是下滑的。
可以預計歐美這兩大市場,對陽江五金塑料制品的需求可能還會繼續減少。
值得慶幸的是新興市場還有潛力,但新興市場的增長卻不足以接替歐美市場的下滑。另外,過去曾擔心東盟會與我們搶市場,現在看,這種擔心暫不必要。因為他們并無成本優勢,又無產業基礎。
記者:既然外需下滑,你增產的產品銷路在哪里呢?
黃春堯:回頭看金融危機這幾年,我能挺過來,得益于我把尼龍、硅橡膠產品做專了做精了,國外對我們產品的需求還在增長。另外,中國城鎮化的任務還很重,就是經濟還有很大成長空間,換句話說,內銷之路將更廣闊,這將是我推銷新增產品的主攻方向。
記者:根據你的經驗,你對陽江相關企業有何建議?
黃春堯:面對外需瓶頸制約,我認為有四個方面值得陽江相關企業去思考和探索。
對于規模大一點的企業而言,一要嘗試走工貿結合之路。對工廠來講,不做貿易就脫離了市場,對市場需求心中無數,他怎么確定產品研發、工藝改進的方向?就貿易企業來講,不做工廠就難掌控產品質量,他拿什么去穩固客戶?
二要嘗試專做一片市場。不同的區域市場對產品有不同的要求,一家企業做一片市場,一可深度挖掘需求,提升產品出口;二可避免過度競爭,盡量走差異化發展路子。
三要避免擠在同一條船上。嘗試做一些未曾做過的產品,譬如喝飲料的小吸管,陽江就沒有生產,很多外貿公司不得不頻頻跨省采購。小產品往往有大市場,切莫輕看。
對于整個行業而言,我認為,一是要考慮從農村專業戶那里學習工業發展經驗。譬如溫州的打火機,既搞配件分散化,又搞工序分散化。長期只做一個小配件或者一道工序,即便文盲也能做成專家。小企業尤其要注意,莫搞小而全,因為跟大企業相比,他們一無批量生產的規模效益優勢,二無流水線生產的質量穩定性優勢,搞小而全必死無疑。二是要考慮做內銷,內銷雖難,但必須及早做。
憶創業
三個十年的曲折奮進路
奠基十年:理想支配,一心向學
記者:走上實業之路,是偶然的機遇還是從小的理想?
黃春堯:應該說是理想,但我最初的理想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,是拿諾貝爾獎。那是1977年,剛進初二,成績很差,因為父親在外地工作,母親多病,沒人嚴格管束我。立志之后,力量倍增,僅一年時間就讀成了高度近視,考進了陽江縣一中。高中兩年更加努力,但1980年高考放榜卻擊碎了我的科學家之夢。
記者:夢碎之后,路在何方呢。你當時做了怎樣的選擇?
黃春堯:出于分擔養家重任考慮,我依父親意愿進了縣國營食品廠,干了半年鉗工后做會計。但我不甘心,就用工余時間大量讀書,想從書中尋找新的人生路。至今清楚記得我當時讀的趙恒的《勸學詩》:“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千鐘粟,書中自有顏如玉……男兒若遂平生志,六經勤向窗前讀。”還有《論語》等一些儒家經典,堅定了我繼續求學的理想。
從湛江、江門到陽江,從廠長經理班、審計班到會計班,我爭取所有學的機會。“學,而后知不足”這句話實在太經典,它促使我1982年再回陽江一中補習,期間一邊與一種怪瘡作斗爭,一邊勤奮學習,雖然讀到神經衰弱但我并未放棄,可是,1983年我再度落榜。此后,我爭取到報考中山大學帶薪干部專修科的機會,并如愿于1986年考進去讀了企業管理專業。
中大的學習機會我百倍珍惜。兩年所學,最大的收獲是找準了自己的定位:一介平民,確立了自己的新理想:學而優則商,商而優則仕。
創業十年:投身商海,歷盡磨難
記者:在中大掌握了企業管理知識,又確立了從商的理想,回來就創辦了小天星?
黃春堯:沒有立即創辦小天星。1988年9月,我從中大回到食品廠。采納廠長“尋找更大發揮空間”的建議,我去了一家中外合資企業。在那里,我迎娶了愛妻,并靜學靜思做創業前的社會觀察。
1992年,鄧公南巡,體制環境頓時寬松。當時企業搞承包,我邀約兩個朋友應戰,目標是一年做50萬美元業務,但我們僅完成1萬美元。雖以慘敗收場,卻知道了商海水深水急。
1993年,陽東成立進出口公司,我應朋友之邀過去,一年獨自完成10多萬美金業務,雖比首次“下海”有起色,但相對目標仍算大敗。
記者:兩次“下海”,兩次失敗,你沒有就此放棄從商理想?
黃春堯:相對后面的磨難,前兩次算不得失敗。1994年,依朋友提議,我拉隊伍成立分公司。這就是小天星的雛形。
有人說,在君子的眼里,人人都是君子。我用人失察加管理粗放,導致一年后算賬才發現:應收未收款800萬,應付未付款1000萬。在1995年,200萬虧空的壓力,對于出生于清貧家庭的我來說,真是難以承受的重和痛。我以為無法做到欠債還錢,所以當時曾想用生命表達承擔責任的意愿。
這時,我妻子毅然拋棄她的鐵飯碗,與我共同應對商海大浪的洗禮。經過我們夫妻和一批忠誠員工的奮斗,到1999年終于還清欠債,走出虧空的陰霾。
興業十年:工貿結合,漸入佳境
記者:你們兩三年還清欠債,應該是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從商路?
黃春堯:當時還沒想路子的對錯。到1999年初,看到盈利才敢回頭反思。父親幫我盤算最紅火的1998年,發現800萬美元的出口額,凈利不到100萬人民幣,不到1/64的利潤率堪稱低下至極,并且全公司上下還做得特別辛苦。除了出差,我整年過著從家到公司的兩點一線生活,還每天加班到晚上12點。
反思的結論,就是要走工貿結合之路。1999年,我買地建了工廠,逐步建立了研發—生產—銷售一體化的體系。直到現在,公司保持了穩健發展,也頂住了金融風暴的沖擊。
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在現有產能基礎上翻兩番的生產基地,投入生產后,產值將達到4億,員工達到2000人以上。
話商界
辦好企業是企業家的首要責任
記者:最近幾年,你陡然間擁有了很多社會組織的職務,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?
黃春堯:從商后十多年,我都只專注于自己的企業,一件偶然的事喚醒了原本在我心中的社會責任感。
那是2004年,我接到一個敲詐5萬元錢的電話。在10余天的害怕和猶豫之后,我報警求助,公安迅速抓到了作案人。從這件事,我感到黨委政府是公道可以依靠的,企業不能整天抱怨還沒做好的事,而應該團結在黨委政府周圍,發揮企業作用,承擔社會責任,釋放正面能量,為把社會治理得更好盡一分力。
記者:“學而優則商”你做到了,今后是否去實現“商而優則仕”,進一步向政界發展?
黃春堯:把“仕”狹義理解為黨政干部的話,我不會謀求實現“商而優則仕”。在社會組織中任職,做一點有益商界同仁、暢通政企聯系的事,我以為就實現了“商而優則仕”的理想。
記者:去年,你當選連任陽東縣工商聯主席,在這個職位上,你已經和打算做些什么?
黃春堯:坦率地說,受制于自身能力和某些無法由企業解除的外在約束,我所做的事,雖與黨委政府保持了高度一致,但離企業家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。
這幾年,我與陽東工商聯班子一起,主要在公益慈善方面主動帶頭,譬如積極參與廣東“630”扶貧濟困日活動,資助貧困學生,慰問孤老殘幼。這些事還會繼續做。另外,想在加強企業交流協作上做得更多一些、更好一點。
記者:做慈善,有人高調有人低調,你似乎介于兩者之間,怎么看待陳光標式高調慈善?
黃春堯:我資助了一些貧困學生,覺得不必宣揚,但我又堅持要同受助學生見面。是因為有同行在資助學生后,出現受助學生不珍惜、不上進的情況。我與他們見面,是要同他們談感恩、談知識改變命運,但并不是對我感恩,而是要他們改變自己的命運后再去幫助別人,傳遞和擴散關愛之心,這樣才有最好的社會效果。
對于陳光標的高調慈善,我不反對但也不會效仿。我還是認同孔子所說的“上善若水”,我們做了,自己心安理得,沒有必要很高調。他希望帶動廣大企業家都做慈善的動機值得肯定。但有點強求別人的感覺,我以為對于企業家來說,做慈善是重要的、必要的。但把企業做好,是對社會最大的“慈善”,也是企業家最首要的責任。因為有一大批企業強大了,才有國家的強大和民眾的幸福。
品幸福
不養“富二代”要育“闖二代”
記者:你剛才說到追求民眾的幸福,能否談談你自己的幸福,是來自事業成功的多一點,還是來自家庭和睦的多一點?
黃春堯:沒有家庭就沒有事業,家庭是事業的堅強后盾。如果沒有穩定的后方,根本做不成事,就算做成了事,沒人分享,又有什么意義?
當我站在人生懸崖邊的時候,是我太太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犧牲,拉我回到正軌并一直與我攜手前行。除了精神上的莫大支持,她還彌補了我業務的欠缺??梢哉f,沒有她,就沒有小天星的今天。
二十年來沉淀出的那份相濡以沫的情感,深深地埋在我心底。什么是幸福,這就是幸福。幸福與金錢的多少無必然關系,我們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物欲,卻對身邊最甜美的幸福視而不見。幸福也不是比出來的,今天我賺了多少錢,但明天有人比我賺得更多,我們不能因為金錢的多少而感到幸或不幸。今天我們有房有車,相比前人來說,物質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倍,但你能說前人不幸福嗎?
記者:你們真是一對事業有成的幸福夫妻。能否談談子女教育?對于當前輿論熱議的“富二代”現象,你怎么看?
黃春堯:有篇雜志上講過這個問題,我很認同:不應講“富二代”,而應講“闖二代”。我們的企業是通過我們這代人拼搏出來的。但一個企業的發展不是一代人完成的,需要幾代人接力。這好比福特家族打造汽車王國,到了第三代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。我考慮讓小孩接班,想把小天星做成百年老店。
我們教育大的這代孩子,還是有優越感,大兒子去年未考上理想的大學,想補習再考。我和他媽媽都要求他去當兵,就是想增添他闖關的勇氣、磨練他吃苦的精神,再想法培養他攻堅的智慧。我父親也跟我談到這個問題,說如果我兒子不具備接班的綜合素質,就要把企業賣了甚至捐贈也好,就是不能交給他,否則不僅害他自己,還會害了整個家族,甚至影響社會,實際上陽江早有類似教訓。
我認為,要教育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財富觀。我現在對孩子灌輸一個想法,這個錢不是他的,是屬于我和他媽媽的,如果需要財富,靠他自己的頭腦和雙手。我對財富的看法是,我今天能有這個榮幸,是蒼天對我的德行、愛心給予贊賞和信任,才把這個財富暫時交由我來保管;如果到哪一天或者我的下一代得不到這種贊賞和信任,這個財富就會轉移給更好德行、更多愛心的人。從中國5000年歷史看,財富是難得靜止的,而是在不斷轉移的。
記者手記:“富而不奢”低調儒商
“我不買奔馳寶馬,只是不想助長攀比奢華之風!”采訪黃春堯的過程中,類似感染人的話很多,串接起來,記者的腦海里跳出一個詞:“儒商”。
是的,他是深受孔孟之道浸潤的儒商。他堅持數十年的勤學靜思,經典的儒家語錄,他不僅信口拈來,更奉為行事指南。譬如“人無信不立”,他多年做企業,始終是收人一分錢,給人一分貨,絕不為不義之利丟名譽。
如今企業做大了,他依然“克勤克儉,富而不奢”,并且不忘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,熱心公益慈善,服務商界同仁,希望影響更多的人,上善若水。
如今社會,雖不是物欲橫流,但這樣的儒商彌足珍貴。 (據《陽江日報》)